地址:3044am永利(CHINA)官方网站
电话:020-83602746
传真:020-83516516
显微镜作为实验室的常规设备,每天可见,其应用也非常广泛。小到微生物检测,大到产品的外观检查,覆盖了各个方面。可是,对于不同的显微观察方式,您真的了解吗?在这篇小文中,我们就简单扒一扒不同显微观察方式、优缺点及各自的应用范围。
1.明场 BF
作为最常规的观察方式,明场的应用主要在于常规的镜检、组织、病理切片或者各类染色标本的观察。生物学专业的童鞋最熟悉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观察,以及显微计数等,都离不开这种观察方式。
明场观察的优点是视野的亮度高、均匀;而且操作简单,成本不高。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类观察方式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,比如需要制片;物镜工作距离短无法观察较厚的样本等问题。另外,如果是透明标本,对比度较低,细节不易呈现。当然,这种观察方式也看不到样本的立体结构。
2.暗场 DF
它的特点和明场不同,不直接观察到照明的光线,而观察到的是被检物体反射或衍射的光线。因此,视场成为黑暗的背景,而被检物体则呈现明亮的像。一般用于微小粒子、细菌形态、透明标本等的观察。能够观察到极其微小的物体,其分辨率可达0.4um,反差大。
这种观察方式不太多见,只能观察到物体存在、运动和外部形态等,对标本的要求也比较高。
3.相差观察 PH
利用被检物体的光程差进行镜检,将相位差变为人眼可以分辨的振幅差。可用于活体细胞观察、无色透明活体标本的细微结构等。一般配置在倒置显微镜上,是鉴定活体细胞最实用、最经济的方法。可使细胞样本产生一些立体感。
但是,这种观察方式需要的光强较高,且切片不能太厚,需要控制在5~10um。操作有点麻烦,荧光效果不如明场物镜。在高倍下会产生光晕,影响成像效果。
4.偏光观察 POL
偏光观察的原理是依据波动光学原理观察和精密测定标本细节,或透明物体改变光束的物理参数,以此判别物质结构。这种观察方式成像一般非常漂亮。
但仅适用于具有双折射性的物质,比如矿物质、化学物品鉴别;鉴别纤维、染色体、淀粉粒、晶体;植物病理检验、骨骼、牙齿;胆固醇、神经纤维、以及毛发等。
5.微光干涉 DIC
微分干涉原理是通过特制的棱镜将偏振光分解相互垂直,强度相等的光束,光束在极近的两点(小于显微镜的分辨率)上通过被检物体,从而在相位上略有差别,使图象呈现出立体三维感觉。这种观察方式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产生立体感。可应用于观察无色透明活体标本的细微结构,立体感好、分辨率高
无色荧光标本,染色标本成像,以及用于显微操作等。
其缺点是需要的光强较高,双折射物质不能做DIC镜检。细胞培养客户最关心的细胞观察,需要使用底部为玻璃的器皿进行DIC观察。
6.浮雕相称 IMC
IMC观察的原理比较简单,利用斜射光照射到标本产生折射、衍射,光线通过物镜光密度梯度调节器产生不同阴影,从而使透明标本表面产生明暗差异,增加观察对比度。 这种观察方式经济实用,不限被观察样本的材质,可用于塑料皿的观察,调节也很方便。
可以用于胞质内精子注、IVF和细胞观察。
成像特点是图像显示阴影或近似三维结构而不会产生光晕。可用于双折射物质的检测,也可用于检测玻璃、塑料等培养皿中的细胞,但分辨率不如DIC高。同时Leica专利的物镜可同时用于明场、暗场和荧光观察,使用方便。
7.荧光观察
什么是荧光呢?荧光就是物质中的电子吸收光的能量由低能状态转变为高能状态,再回到低能状态时释放出的光,是非温度辐射光——冷光。即:物质吸收短波光,发射出的长波光。
显微镜下的荧光观察也是比较常用的观察方式。生物学中的荧光探针有三种类型:自发荧光、荧光染料以及荧光蛋白。其中自发荧光一般是天然的,无法控制,通常是令人讨厌的。荧光染料明亮且光谱范围大,相对稳定,应用范围较宽,但是用于特异性标记细胞内蛋白时比较困难;荧光蛋白的优点包括通过融合目标蛋白可以在活细胞内表达;可以作为结构破坏的靶;对一些环境参数敏感;缺点是波长选择有限,低光稳定性,光谱交叉,基团相对庞大等。
荧光探针通常被应用于定位、研究蛋白间相互作用、空间结构改变、细胞环境报道、基因表达报道等。对于细胞培养的客户,荧光通常用于染色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,细胞内成分染色等。
以上图片来自于Leica Microsystems。
如需了解更多资讯,敬请关注东锐科技公众号
上一条: 南昆山之旅
下一条: 热烈庆祝《2015版中国药典热点问题研讨会》广州站&深圳站圆满落幕!